欢迎访问仓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
多措并举 打造“志愿仓山”品牌

来源:福州日报 发布时间: 2018-05-25 15:36
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

     

 

  三叉街旧改项目选房现场,党员志愿者为涉迁户送水。

  随处可见整洁,四处可睹温馨,刚刚过去的“5·18”,让八方宾客感受到有福之州的文明风采。主会场所在地仓山区,已连续两届获评“省级文明城区”。在这里,“红马甲”是文明建设的主力军,“有困难找志愿者、有时间做志愿者”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

  典型引领

  壮大“红马甲”队伍

  仓山区共72个社区、102个行政村。仓山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,发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,是提升整个城区文明品质的抓手。

  5月,在仓山区委文明办的推动下,黄以孟志愿服务工作室成立,这是全市首个以志愿者个人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工作室。

  说起黄以孟,仓山区师大社区无人不晓。这名年过八旬的老人有句名言: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一天。2007年5月,他自费买了黑板,连续11年制作了2600多期《党员宣传栏》黑板报,被居民称为“黑板报总编”。“黄老师的黑板报虽然小,但是内容十分丰富,有党的方针政策、热点民生、养生保健知识等。”师大社区党委副书记陈洁说。

  2017年5月,黄以孟志愿服务队正式授牌成立,吸纳了社区、高校青年志愿者,服务社区扩展到5个。陈洁在第一时间成为其中一员。“希望发扬黄老师的精神,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,传播社会正能量。”她说。如今,这支志愿服务队发展为工作室,服务内容也由单一党建宣传延伸到文明宣传、平安宣传、社区服务等综合性志愿服务。

  这只是仓山区的一支“红马甲”队伍。截至目前,全区注册志愿者队伍达到1549支,实名注册志愿者10万余人。

  广布阵地

  打造前沿服务平台

  与其他城区不同,仓山区探索建立了社会化运营志愿服务驿站新模式,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——福州天新公益服务中心,负责建设管理海峡奥体志愿服务驿站和高盖山公园志愿服务驿站。

  在海峡奥体志愿服务驿站,有刚放学的小朋友正在阅读,也有累了的环卫工人来喝水歇脚。你可以在此听会儿音乐,还可现场报名成为志愿者。若喜欢看书,这里的志愿者们将邀你参加公益读书会。12岁的陈聚存是这里的“红马甲”。“我是去年暑假跟妈妈来这里当志愿者的。”他说,自己阅读驿站的公益图书,也参加了志愿服务,帮助他人的同时还学到了很多知识。

  “驿站从今年5月15日开放至今,已经有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服务。”该志愿服务驿站负责人冉枝瑜说。值得一提的是,驿站还加入了慈善救助功能,成为了市民奉献爱心的集散平台。

  仓山区志愿服务在社区、文化场所、风景旅游区、窗口单位多点开花,75个志愿服务站(驿站)将服务渗透到了市民身边。

  创新载体

  扩大志愿品牌效应

  仓山区志愿服务还在创新载体上下功夫。5423个志愿服务项目像磁石般,让“红马甲”越聚越多。

  游览飞凤山奥体公园和高盖山公园,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路边“鸟巢”模样的小箱子。

  “这是3月份投用的志愿服务便民‘鸟巢’。”冉枝瑜介绍,“鸟巢”是志愿服务驿站的延伸项目,里面放置了创可贴、消毒酒精和棉签,以及少量杂志、文明宣传册、旅游地图等物品。“鸟巢”不上锁,游人可以随时取用。同时,“鸟巢”里还有便民垃圾袋和一次性塑料手套,鼓励市民在登山和游玩过程中,主动参与垃圾不落地活动。

  志愿者们每天定时对“鸟巢”进行巡查,发现物品短缺就立即补充。“两个月下来,运行情况良好。”冉枝瑜发现,“鸟巢”里还时不时多些周边居民捐赠的物资。

  随着“志愿仓山”品牌效应日益扩大,仓山区委文明办正筹备创建全市首个志愿服务孵化基地,搭建资源对接平台、项目孵化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,进一步打造具有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。